詐騙罪|香港詐騙罪刑罰、案例與律師辯護重點 – 伍展邦律師行
在香港,詐騙罪屬於《盜竊罪條例》(第210章)下的嚴重刑事罪行。近年來,隨着電話騙案、網上購物詐騙以及投資騙案不斷增加,詐騙罪成為法庭常見的案件之一。對於被控人士而言,若不幸涉及詐騙相關指控,及早尋求專業刑事律師的協助,能有效爭取合理的辯護及減低刑責。
詐騙罪的法律定義
根據《盜竊罪條例》第16A條,詐騙罪主要是指一個人以欺騙或虛假陳述方式,意圖令另一方交出財產、利益或作出某種處理,從而獲得不法得益。其要件包括:
- 行為人有意圖欺騙
被告需主觀上存有欺騙意圖,並非一般誤導或誤解。 - 作出虛假陳述或隱瞞事實
常見例子包括假冒身份、偽造文件或作出不真實的承諾。 - 受害人基於信任而交付財產或作出行為
例如因相信投資回報而投放資金,最終蒙受損失。
常見的詐騙類型
- 電話及網上騙案
假冒政府部門、速遞公司或銀行,要求受害人交出銀行資料。 - 投資詐騙
以高回報為誘因,吸引市民投資虛構項目或龐氏騙局。 - 網購詐騙
在網上平台刊登虛假貨品資訊,收款後失聯。 - 愛情騙案
利用感情建立信任,再要求金錢支援。 - 身份冒充
使用他人身份資料申請貸款或信用卡。
詐騙罪的刑罰
在香港,詐騙罪屬於可公訴罪行,刑罰相當嚴重:
- 最高刑罰:監禁14年。
- 實際量刑會因案件金額、持續時間、受害人數目及被告角色而異。
- 涉及龐大金額或跨境集團式詐騙,刑期往往以年計。
- 若屬於初犯、金額較低或有悔意,法庭可能考慮減刑或判處社會服務令。
法庭考慮的量刑因素
在審訊或判刑階段,法庭通常會考慮以下因素:
- 涉及金額大小:金額愈高,刑罰愈重。
- 是否有組織性:涉及跨境或多人合作的集團式騙案,刑期會大幅增加。
- 受害人數目:受害人越多,法庭認為社會影響愈大。
- 被告角色:主腦、策劃者比從犯承擔更大刑責。
- 悔意及認罪:若及早認罪,可獲扣減刑期(一般為三分之一)。
被告的辯護方向
被控詐騙罪的人士,應盡快諮詢刑事律師,以下是常見的辯護方向:
- 缺乏欺騙意圖
若能證明行為屬於誤會或純粹商業糾紛,可能有機會避免定罪。 - 證據不足
控方須舉證確實的欺騙行為及損失,否則難以成立。 - 角色輕微
若被告只是被利用或從屬角色,可在量刑時爭取減輕刑責。 - 認罪協商
在合適情況下,可透過認罪協商換取減刑或控罪修訂。
專業律師協助的重要性
詐騙案件往往涉及龐大文件、財務紀錄及電子數據,處理過程複雜。律師能提供:
- 案件分析:判斷控方證據是否充足,並找出漏洞。
- 法律建議:協助被告明白控罪性質及可能後果。
- 庭上辯護:為被告爭取最有利的判決結果。
- 減刑陳詞:若罪成,向法庭呈上個人背景、悔意及補償安排,爭取減輕刑罰。
總結
詐騙罪在香港屬於嚴重罪行,最高可判監禁14年。無論是涉案金額大小,還是是否初犯,都可能面對沉重刑責。若遇上詐騙指控,及早尋求專業刑事律師的法律支援,對爭取最佳結果至關重要。伍展邦律師行擁有處理刑事案件的經驗,能為客戶提供專業辯護及法律策略,保障當事人權益。